
2025全球热点观察:1.3万亿美元2018必威体育下载 资金目标将何去何从?
二十余年来,必威在线登录 (WRI)一直持续发布备受瞩目的年度“全球热点观察”(Stories to Watch)[1],聚焦预示全球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议题。2025年“全球热点观察”亦于新春如约而至。本文针对国际高度关注的气候资金议题,深入探讨了实现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筹集1.3万亿美元目标的必要条件,并梳理了今年亟需重点关注的关键进展,希望为业界朋友们提供战略前瞻性的深度参考。
过去,我们曾探讨城市极端高温、重大选举对地缘政治的影响、粮食体系改革等多元议题,然而2025年却与往年不同——这一年,我们不再分散关注多个议题,而是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这一议题贯穿气候行动、自然保护乃至人权等方方面面,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活进程,但却长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这个关键议题就是气候资金。2025年也将成为检验全球是否有能力大规模落实气候资金的分水岭。
2025年:气候与自然资金的转折之年
在去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发达国家15年来首次同意提高对发展中国家气候减缓和适应资金的支持力度[2]。新目标设定为在2035年前每年提供3000亿美元,相比此前设定的2020年前每年1000亿美元的目标有所提升,但与实际所需仍相距甚远。正因如此,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呼吁所有利益相关方通力合作,力争到2035年每年为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筹集1.3万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清洁能源、气候智慧农业等方面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这1.3万亿美元正是用来弥合其国内可筹资金和所需外部支持之间的差距。筹措这笔巨资固然极具挑战,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完成使命。
我们深知,如果无法获得充足的气候资金,资源匮乏的社区将在日益加剧的干旱、洪水、野火和热浪中首先受到挑战,尽管他们对气候问题的责任最小。因此,落实1.3万亿美元的承诺不仅是资金问题,更是关乎公平正义。

图源:WRI
我们也清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无法进行大幅减排,全球脱碳目标将无法实现,全人类都将面临气候变化这一生存危机[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并非慈善,而是为构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所作的必要投资。
雄心与资金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再雄心勃勃的自然与气候政策也难以落地;但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而今年正是解锁这一循环的关键时刻[4]。
下面,我们将通过四个问题,深入探讨实现1.3万亿美元目标的必要条件,并梳理2025年需重点关注的关键进展。
1这笔钱将用于什么?
简而言之,这1.3万亿美元必须服务于双重目标: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韧性,同时确保其实现低碳发展。
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正以空前速度增长,且风险分布极不均衡。脆弱国家因资源短缺,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承受5000多亿美元[5]的气候相关损失。与此同时,用于提升气候韧性的资金严重不足,所需资金与可用资金之间每年存在3600亿美元的缺口[6],且仅有不足五分之一[7]的气候适应资金流向了最需要支持的社区。
图源:WRI
扭转这一失衡态势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低收入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需要在摆脱化石燃料依赖的同时创造就业并改善民生。尽管低碳转型将带来诸多显著益处,例如更清洁的空气和能源安全,但要确保转型的速度与规模,并让所有人受益[8](包括化石燃料行业从业者在内),资金支持不可或缺。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预测,发展中国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到2035年需要增长约7倍[9]。
今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判断全球气候资金是否正在实现这两大目标:
• 下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上,谈判代表能否承诺将适应资金从每年400亿美元至少翻倍至800亿美元[10]?
• 2023年设立的“损失与损害基金”[11]能否开始落实资金发放?
• 作为《巴黎协定》的一部分,各国将于2025年提交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12]。这些计划在气候减缓和适应方面是否足够有雄心,是否配套明确的投资规划?
2钱从哪里来?
1.3万亿美元听起来像是天文数字,但换个角度来看并非如此: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预测的2.8%年均GDP增长率计算,该金额还不到2035年全球预估GDP的1%。
3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
双边援助:捐赠国直接向受援国提供资金;
多边援助:通过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MDBs)和绿色气候基金等多边气候基金进行;
撬动私人资金参与:需确保其中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以赠款、优惠融资和低息贷款的形式提供,以免加重脆弱国家的债务负担——许多国家已深陷债务困境[13],债务重组和减免对于确保3000亿美元资金发挥最大效用也同样至关重要。
从3000亿美元到1.3万亿美元的跨越极具挑战,但只要各方协同努力,这一目标仍可实现:多边开发银行增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些机构非常擅长将1美元的税收资金转化为4-10美元。此外,对航空、海运或石油等污染行业征税,可为气候资金增加2000多亿美元[14][15]。“债务-自然互换机制”(Debt-for-nature swaps)或碳市场等创新融资方式虽充满挑战,但同样不可或缺[16][17]。另外,1.3万亿美元中至少一半需要来自私营部门[18]。
图源:WRI
今年的进展将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尽管面临政治阻力,成员国是否会增加对MDBs的资金支持?
• 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简称IMO)正在考虑对航运征收碳税[19],而肯尼亚、巴巴多斯、法国和巴西已成立工作组,研究潜在的国际税收方案——国际税收概念能否获得支持?
• 6月的发展融资论坛(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简称FfD)能否推动全球金融改革,统筹考虑气候、自然和发展融资?
• 美国政府近期几乎冻结了所有对外援助(包括气候融资),这一决定的最终走向和影响将如何?
3如何撬动私人资本
尽管专家们一致认为,1.3万亿美元中半数需来自私人资本,但引导其流向正确的领域绝非易事。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投资仍被视为高风险、高成本。例如在德国,一个太阳能项目的股本回报率只需要8%,而在赞比亚,同样的项目则需要51%[20]。世界银行等机构虽通过担保等金融工具来为这些项目“去风险”,但仅靠现有工具显然无法在2035年前每年撬动高达700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
图源:WRI
破解困局的关键还是要通过精准的公共政策释放所需的私人投资规模。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功案例,例如中国的绿色产业政策,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21](Inflation Reduction Act)以及印度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扩张。印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和清晰的路线图,对电动交通和充电基础设施提供补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入大量公共资源,并推动绿色债券等创新性的金融工具,从而大大增强私营部门对低碳投资的信心。此类措施及公私合营模式对于降低投资风险、吸引私人资本至关重要。
今年值得关注的信号:
• 是否会有更多由国家主导的“国家平台”出现,以联合公共和私人资本支持对气候和自然有益的重点投资项目?哥伦比亚[22]近期已推出此类平台,其他国家是否会紧随其后?
•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相关倡议(如净零银行业联盟[23])遇到阻力。这是否会拖慢气候投资的步伐,还是说,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设定净零排放目标,并推行企业气候风险披露要求,绿色投资反而会因此加速?
• 在即将召开的发展融资论坛和共同金融峰会(Finance in Common Summit,简称FiCS)上,我们能否见到实质性进展?理想的结果包括:重新评估投资风险的计算方式,以及开发银行将气候和自然相关投资列为核心任务。
4.谁为自然的未来提供资金支持
如果不保护大自然,应对气候变化将无从谈起。树木、健康的土壤和海洋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健康的森林不仅能调节降雨、防止水土流失、提供清洁水源,还能支持许多生态系统服务。据估计,全球高达55%的GDP依赖于自然系统[24]。
图源:WRI
然而,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仍在破坏生态。WRI“全球森林观察”(Global Forest Watch)数据显示,全球每分钟都有相当于10个足球场面积的热带原始森林消失。这恰恰是前文提及的金融创新可以发挥作用之处[25]。
当前经济体系下,破坏自然往往比保护更有利可图,但金融创新可以扭转这一局面。拟议的热带森林永久基金(Tropical Forest Forever Facility, 简称TFFF)就是一个例证,对于得到保护的森林,该基金将给予每公顷4美元的奖励,而对遭破坏的森林,则征收每公顷400美元的税款[26][27]。这项倡议由巴西政府和世界银行提出,计划利用从发达国家和慈善机构筹集的250亿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撬动多达1000亿美元的私人资本进入。20年后,所有投资者都有望获得略高于政府债券的收益回报。
这仅仅是众多金融创新案例中的一个。土地银行、债务-自然互换、碳市场等创新机制,结合更完善的政策、行业标准和监管措施,可为自然保护引入亟需的资金支持,既造福人类,亦助力气候行动。
今年需要关注的进展包括:
• TFFF倡议能否从设想变成现实?
• 各国领导人能否在2月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达成全球自然融资协议?
• 新的诚信标准和政府支持力度提升能否增强投资者对高质量碳市场的信心?
• 债务-自然互换(发达国家和机构以保护自然为条件减免国家债务)是否会变得更为普遍?厄瓜多尔目前正采用这种方式保护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Galapagos National Park),承诺在未来18年内投入1700万美元用于自然保护以换取债务减免[28]。
• 是否会有更多国家仿效丹麦和英国,将有害的农业补贴[29]转向生态友好实践?
实现气候与自然资金的流动
以上内容阐明了为何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筹集1.3万亿美元至关重要。然而,此事远未尘埃落定。尽管这1.3万亿美元中一部分资金可以起到杠杆作用,带动其他资金注入,但目前各类资金由分散的体系管理,如何将它们有机整合、形成协同高效的整体,绝非易事。
因此,2025年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便是全球如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二十国集团(G20)会议等关键国际论坛上,将所有上述要素统筹整合。为了实现资金杠杆效应和使用效率最大化,我们需要调动所有资金来源,使其作为有机系统协同发力。而这离不开世界各国财长甚至国家领导人的深度参与。
步入2025年,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必须重新构想金融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自然并改善民生。这种转型不会一蹴而就,但有诸多方法可供我们达成目标。我们可以督促各国领导人采取果断行动,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最大效能,并积极推动创新。凭借这些努力,我们有望为全球最紧迫的挑战打通资金流动的通道。
我们能否在今年见证这一转型的开始?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