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28进行时 | 迈向净零未来,城市该如何行动?
城市,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缩影,它承载了全球逾50%的人口,产出了80%的全球GDP,同时也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能源,产生了70%的碳排放量……毫无疑问,城市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阵地[1]。
11月27日下午,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办的系列论坛之“加速迈向碳中和城市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国际经验交流和国内创新实践为视角,探讨不同类型的国际城市在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经验、策略和挑战。
城市碳中和渐成全球共识,然而差异仍然存在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洲与北美,城市碳中和的时间目标整体领先全球平均水平。在欧洲,提出目标的城市中有38%的碳中和目标达成时间点早于2040年[3],同时也涌现了大量出色实践案例。例如巴塞罗那超级街区(Superblocks Barcelona)、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等提倡的“十五分钟城市”理念,德国弗莱堡生态资本概念、加拿大温哥华的可再生城市战略等,均体现了这些城市在将环境纳入城市发展理念中的高度积极性。在亚洲,目前只有5%的城市将碳中和目标设定在2040年前,这一比例在非洲和南美洲甚至降至为零[4]。

伯恩哈德·穆勒院士分享全球城市碳中和趋势及经验 | 图源: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城市间的互相学习是促进城市气候雄心的重要因素,比如“全球市长气候与能源盟约(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 for Climate & Energy)”[5],目前已有13256个城市加入该盟约并分享最佳实践;“奔向零碳(Cities Race to Zero)” [6] 已经吸纳了1148个城市和地方政府积极行动;欧盟“城市使命(Cities Mission)”将支持100个欧盟城市和12个非欧盟城市于2030年前实现气候中和[7]……
建筑领域减排潜力大,行动和机制将是关键
目前,建筑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的建筑面积预计将增加75%,其中80%位于新兴经济体[8]。在中国,2005年到2020年之间,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能耗由 9.3 亿 tce,上升至 22.33 亿 tce,碳排放总量从22.3亿吨升至50.8亿吨,占2020年全国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约50%[9]。
建筑领域必须尽快实现全面脱碳,包含生产建造、运营维护等全过程。WRI最近发布的《2023年气候行动状况》报告显示,要实现碳中和的既定目标,2030年全球的建筑运行能耗强度需降低至85-120 kWh/m2,碳排放强度减少至13-16kgCO2/m2;全球水泥生产碳排放强度降低至360-70kgCO2/t水泥,钢铁生产碳排放强度降低至1340-50kgCO2/t粗钢[10]。

尽管存在挑战,但建筑领域的能效改善实际上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测算,在建筑能效提升上每投资1美金,可以节省2美金的能耗成本。2014年时,全球建筑能效的提升项目的投资达900亿美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已增至1250亿美元,其中大量的投资都是本地的投资,这意味着借助本地的技术,通过本地提升能效的改造,就能够实现建筑能源侧20%-25%的成本降低。与此同时,建筑能效的提升也能为社会和社区带来了诸多正面外部性 [11]。
完善建筑节能规范和标准
改善能效目标
健全能效性能信息和认证
优化激励和融资
政府牵头,以身作则
鼓励私人建筑的业主、管理者、承用户参与
推动技术和金融服务提供商参与
加强与公用事业单位合作。
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城市加入到这个项目当中,它们通过政策、技术、金融支持以及各个利益相关方面参与,来实现建筑领域的减碳增效 [12]。

低碳发展,将成为全球城市的CPU

参考文献 [1] IEA. 2021. IEA (2021) Empowering Cities for a Net Zero Future [2] WRI根据NET ZERO TRACKTER (https://zerotracker.net/) 整理 [3] ibid. [4] ibid. [5] 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 for CLIMATE & ENERGY. https://www.globalcovenantofmayors.org/ [6] Race to Resilience. Race to Zero. https://racetozero.unfccc.int/system/race-to-zero/ [7] WRI. 2022. 零碳城市 | 欧洲百城目标于2030年实现气候中和. https://mp.weixin.qq.com/s/O19eZDma_5dK_9jCdBrvzg [8] IEA. 2021. IEA (2021) Empowering Cities for a Net Zero Future [9]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 2023.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10] Boehm, S., et al. (2023) State of Climate Action 2023. Berlin and Cologne, Germany, San Francisco, CA, and Washington, DC: Bezos Earth Fund, Climate Action Tracker, Climate Analytics, ClimateWorks Foundation, NewClimate Institute,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High-Level Champions, and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https://doi.org/10.46830/wrirpt.23.00010. [11] IEA. (2015) Medium Term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12] https://www.wri.org/research/accelerating-building-efficien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