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初落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简称“峰会”)期间,中非双方在多个领域达成了重要共识,进一步深化了中非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绿色转型成为中非合作的新亮点,也为中非能源合作带来新机遇。

为推动信息共享和需求对接,深度交流探讨推进中非绿色能源合作、助力非洲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新举措与新机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简称绿色联盟)与必威在线登录 (WRI)于913日在京共同举办“展望中非合作 共谋绿色发展”交流会。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非洲国家驻华使馆、非洲金融机构及企业、国际智库等30余名中外代表参与讨论。会议由绿色联盟首席发展总监张建宇主持,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主任苗红致辞。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主任苗红在致辞中提到,此次峰会宣布的十大伙伴行动、中非双方共同发布的《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等重要成果文件为未来中非绿色能源合作指明航向。一直以来,促进非洲地区实现能源可及和能源转型是WRI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与中非及国际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开展共同研究和项目合作,WRI为非洲能源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及投融资解决方案,并携手各界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中非可再生能源可持续投融伙伴关系。在峰会前夕,WRI支持该伙伴关系的各牵头机构在肯尼亚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此外,WRI也为生态环境部的“非洲光带”项目提供技术与方案支持,并持续探索金融风险缓释机制工具,疏通可再生能源融资渠道,促进更多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地。

中非峰会赋予可再生能源合作新动能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际部副主任周世春指出,能源合作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合作的重要领域,历届峰会都非常重视和强调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将能源资源合作的内容写入了行动计划。具体而言,中方愿帮助非方打造“绿色增长引擎”,缩小能源可及性差距,承诺在非洲实施30个清洁能源项目。未来,中方将继续借助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中非能源创新合作加速器项目和中非能源合作项目推介会等平台和机制,加强交流对话和项目对接,支持非洲国家制定投资政策,鼓励建立合资企业,促成更多可再生能源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非洲光带”开启中非环境合作新篇章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技术交流部培训交流室副室主任奚旺提到,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7个非洲国家签署19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发布《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启动中非应对气候变化3年行动计划专项,并重点开发实施“非洲光带”项目。目前,中方已经与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下一步,将联合国际机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非洲光带”项目,围绕非洲国家的合作需求聚焦城市及园区开展光伏发展政策研究和产业规划,通过“物资援助+交流对话+联合研究+能力建设”方式,共同扩大“非洲光带”项目影响力。

来自马拉维、尼日利亚、肯尼亚、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的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新能源汽车企业等多位代表及WRI等国际智库代表与中方机构代表深度交流探讨了新形势下中非绿色合作的广阔机遇、潜在挑战和下一步合作构想。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绿色能源发展对非洲国家至关重要,通过将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发展与电动车发展等非洲本地化产业相结合,可以有效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并满足本地能源需求。

  1. 在一些非洲国家,传统依赖水电的电力系统受到气候变化的挑战,同时实现非洲国家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也带来更多能源需求。
  2.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交通领域积累的产业经验、技术优势和金融创新可与非洲当地企业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3. 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但资金供应端挑战仍在。非洲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在预可研阶段缺乏足够有效的资金支持机制,难以实现项目的可融资。已有的资金支持机制资金量少、审批时间长且资金使用效率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4. 提高非洲可再生能源项目可融资性不仅需要建立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国际公共资金支持和技术能力建设,也需要协助非洲国家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交通等领域各利益相关方的跨部门合作。
  5. 确保能源规划与其他部门紧密结合,真正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提高,同时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给投资者带来积极信号,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依据,推进非洲工业绿色化进程。

此外,与会嘉宾还从推动技术转移、金融工具创新、布局绿色产业等角度畅谈对落实峰会精神、加速中非绿色合作的期待:

  1. 继续加强中非政策对话、经验分享、能力建设和务实合作,增进相互了解,识别非洲国家绿色能源转型的政策、金融和技术需求;
  2. 探索“小而美”等创新型气候友好项目投融资机制,降低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成本和创新商业化模式,加速弥合非洲绿色能源投资缺口;
  3. 关注绿电+新能源汽车、跨区域电网、微小电网、绿色制造业等契合非洲发展需求的产业,推动分布式电站模式中用能需求侧的培训,加强非洲新兴产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同时,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加大对非投资合作,支持非洲生产和加工本地化,将非洲纳入全球绿色产业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