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适应 | 专家观点分享②:金融机构如何参与中国气候适应投融资?
6月30日,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支持下,必威在线登录“前行之路——中国气候适应投融资”研讨会如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的发布为契机,就气候适应投融资工作的实施和展望进行深入交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崔莹主持了研讨会的问答环节,来自境内外商业银行、国际多边银行、保险企业的专家围绕“金融机构如何参与气候适应投融资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

左起: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部总监王颖、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亚洲开发银行城市和社会部门处城市发展专家陈金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崔莹、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机构业务部营销管理处处长向飞
Q: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有何异同?气候减缓方面已经有了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碳配额抵押贷款等创新金融工具,气候适应方面有哪些创新工具?
A: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
气候适应投融资是把气候因素纳入投融资决策流程,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通过差别化的投融资政策,助力经济社会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绿色金融包括了环境、气候和循环利用三大板块,也包括市场和风险管理两方面的功能,因此绿色金融的范围更广。
目前金融机构只要是涉及绿色、环境、减碳、生物多样性的项目都会积极支持,去年中国全部绿色贷款增长速度达到33%,而工商银行绿色贷款增速34%,比同期公司贷款增速快了23%,所以从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和资金供给来看,是不太存在问题的。在推动气候适应投融资方面,首先要有标准,明确什么是气候适应项目;其次要有效果,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三要有长期监测跟踪反馈机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强化风险管理,守住金融机构的风险底线,确保有足够的现金流覆盖风险。
Q:2021年气候适应分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发达国家和多边银行把所有气候资金的50%分配到适应领域,请问多边银行是如何开展气候适应投融资的?和商业银行有何异同?
A:亚洲开发银行(ADB)城市和社会部门处城市发展专家陈金强:
气候适应投融资资金缺口非常大。过去几年,亚行一直注重加强气候适应领域的投资,然而仍只占整个气候投融资的25%甚至25%以下。2021年亚行提出到2030年用于支持气候行动的投资目标从800亿美元上升到1000亿美元,其中适应资金将达到340亿美元,占整体气候资金的34%左右,仍难以达到1:1的目标,而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效益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短期不可见性、多部门协调机制的欠缺、项目设计专业性强、专家背景要求高、测算苛刻需要因地制宜等。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关注50%目标这个数字,因为不同开发机构的自身业务、所覆盖国家的风险暴露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历史都不相同。例如中国不少地方的经济、基建与防控标准已具备较好的基础,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要进行能力培养与建设等软投资,其资金量规模也会相应较小。“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是不同的,适应的努力和影响跟投资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我们在大力推动气候适应投融资的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和追踪效果与影响。”
相比于商业银行,多边银行在融资成本、提供贷款年限、现金流匹配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在设计项目时,多边银行会根据成本效益分析优先考虑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推动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的相辅相成,比如气候韧性影响债,像亚行这类开发机构就可以起到引领和兜底风险的作用,从而撬动商业银行等更多金融机构的投入。

图源:Pexels
Q:汇丰银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比较强的目标,那么在适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怎样的目标规划?有哪些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
A: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部总监王颖:
汇丰银行在2020年推出了全球气候战略,其中三大战略之一“探索创新的气候解决方案”就更加关注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加大对自然资本和可持续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自然环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通过绿色债券对城市韧性建设提供资金、通过公益手段支持适应气候变化等。“公益项目不仅是纯粹的捐赠,我们更想通过公益行为去探索出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将其市场化、不断做大,形成可行的、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汇丰银行在气候适应领域做了很多尝试,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衡量适应类项目的效益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和标准,并且相关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较多,项目周期长,均增加了投融资难度。目前,《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出台将推动气候适应项目的数据及报告管理逐步完善,汇丰银行也正在通过公益资金进行解决方案的规模化探索,并希望撬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气候适应类项目的发展。
Q:保险行业如何看待适应投融资?有何政策诉求?保费费率会更高还是更低?
A: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机构业务部营销管理处处长向飞:
保险业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对于风险特别敏感,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灾害频发的情况,跟适应气候变化是天然关联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主动提到保险的内容有3方面:
风险保障,即在保险制度设计时应纳入更多的气候风险,在产品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如救灾保险、重点领域气候风险保险等。
资金支持,保险除了是承保端,还是投资端,也应积极投资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建设。
防范金融风险,保险机构作为金融机构本身,也要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营压力,要做好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预案。
后续在工作推动方面,一方面请各级政府部门多关注保险业的价值作用,适应战略中提到要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期待后续有细化的政策出台,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另一方面应借助社会上的专业力量共同服务于项目建设中,把事后赔偿履行贯穿到事前事中过程当中,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帮助业主更好地避免事故和损失发生,同时把保险的市场化手段更多地融入到各方面工作中,鼓励行业企业多多应用。
气候适应项目的费率制定,根据项目特点决定,没有共同的费率,也无法判定未来费率会变高或低。费率定价因素通常有4个:项目所在地理位置,项目建设方的管理和专业能力,项目自身特点,以及保险市场自身因素。尤其是气候韧性项目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因此费率定价需进行全面评估。

图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