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更加严格的燃油货车通行管理政策是改善空气质量、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外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近零排放货运区的实践。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近零排放货运区政策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与保障性配套措施,并试图回答:如何通过近零排放货运区推广新能源货车、降低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同时,保障城市日常物资需求,确保各类运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与个体户)的生存发展,减少对政府财政资金的过渡依赖,是城市设计近零排放货运区政策时亟需解决的议题。

本文基于国内外近零排放货运区案例分析、相关政策文件与其他类型文献梳理,结合北京市统计数据分析,构建二环内、五环内2024~2025年实施轻微型、中重型货车近零排放区的不同情景,分析各情景对运输企业的日常经营、居民的民生保供、污染物与碳排放减排、政府与运输企业潜在成本负担等方面的影响,识别出一个效果最理想且具备实施可行性的情景,作为推荐方案。针对该方案,通过识别各利益相关方以及对其产生的风险,本文提出规避风险的防范措施。

首先,综合平衡实施难度(运输企业、区域内居民、城市干线/支线运输的负面影响)与实施效果(加速新能源货车推广、降低污染物与碳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本研究设置了四个近零排放货运区的情景假设:

  • 保守情景:在2025年,在二环内(不含二环)实施针对轻微型货车的近零排放区政策,限制燃油轻微型货车全天进出,仅允许新能源轻微型货车自由进出。
  • 温和情景:在2024年,在二环内(不含二环)实施针对轻微型货车近零排放区政策,比保守情景提前一年实施。
  • 车型递进情景:在温和情景的基础上,于2025年扩大二环内近零排放区限行车辆范围,不仅限制燃油轻微型货车全天进出,也限制燃油中重型货车(不含中重型冷藏货车)全天进出。
  • 范围递进情景:在温和情景的基础上,于2025年将近零排放货运区的实施范围从二环内扩大至五环内(不含五环),仍限制燃油轻微型货车全天进出。

本文从三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上述情景的潜在影响,包括1)对减少城市交通污染物(含N0xCOHCPM2.5四类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2)对城市物资运输与通行货车的影响,3)对运输企业或政府成本增加的程度。

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情景中,温和情景——即2024年实施二环内轻微型货车近零排放区,单位污染物与碳排放减排量对应的减排成本最低,而且单位减排量影响的货车数量相对少,较容易实施。根据测算,温和情景实施后可能影响几千至1.17万辆不等的二环内燃油货车通行数量,将这些燃油货车置换成新能源货车可能会增加运输企业或地方政府约1~3亿元的成本负担(用于填补燃油货车与新能源货车TCO之差或购置成本之差),但可相对比无近零排放区的情景,在2024~2025年产生1199~3365吨累计污染物减排量与21~47万吨累计碳排放减排量。

针对温和情景的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政策情景的综合风险等级值为0.41,属于中风险政策。其中,14个风险点中,近零排放货运区政策叠加现有五环内日间货车限行政策,产生的风险最大,即服务二环的运输企业面临更换成新能源货车后,车辆无通行证无法进入五环内的问题,造成企业经营与二环内保供压力。此外,涉及小微零售商、运输企业及个体经营户的风险等级,要高于同类风险下大中型企业的风险等级,所以,在风险防范措施中需要注重维护小微企业与个体户的利益。

为降低上述近零排放货运区政策风险,有必要完善近零排放货运区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以及建立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近零排放区政策,具体包括:

  • 设置合理过渡:设置不少于6个月的过渡期,并通过试点方式,鼓励重点企事业单位率先试点采用新能源货车配送,降低政策的引入难度;加强政策宣贯,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及早了解政策。
  • 加强执法监督:建议加强二环内以及紧邻二环的小区或医院出入口的摄像头覆盖,必要时结合人工现场执法,并明确执法标准。

二是制定近零排放区政策的配套措施

  • 优化路权政策:同步调整货车日间进五环的通行证政策,适度提高新能源货车通行证的配额数量。
  • 提供经济激励:建议考虑针对北京市纯电动货车提供置换补贴或运营补贴,特别是小微运输企业的车辆;对于氢燃料电池货车,建议继续实施氢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补贴政策,并扩大区级补贴覆盖范围。
  • 完善基础设施:建议有针对性在二环内、进出二环的主要通道周边,以及二环外货车出发地,及早开展电网扩容工作,并完善针对新能源货车的能源补给设施;在二环内大型商圈周边,敷设新能源货车路边停车位、新能源货车专用的卸货区;完善多级物流配送中心等节点。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 建议成立政策专班,协调交通、环保、交管、商务、经信、财务、城管、监督等部门,统筹推进近零排放货运区政策。
  • 在近零排放货运区实施后,建议由交通部门联合交管、环保部门,每半年评估实施效果,并结合新能源货车推广情况,对未来近零排放区政策潜在调整方向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