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摘要

交通运输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中国全国总排放量的近9%。在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三大重点行业中,交通运输行业的近期节能减排潜力相对较低,对中国是否实现2030年左右达峰以及达峰后走势有重要影响。展望2050年,中国道路交通领域减排面临新机遇,特别是近期新能源车辆的技术突破。本文旨在定量匡算车辆电动化技术对未来中国道路交通的减排潜力(含尾气排放和发电排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协助道路交通实现“净零”排放的措施组合。

本研究从路径导向和目标导向二者入手,将未来中国道路交通领域排放划分成三种政策情景(基准情景、现有政策情景和1.5℃温控情景),利用自下而上的全国交通模型与电力模型,分析2050年在不同汽车增长策略、运输结构转移、车辆电动化与技术提升、电网清洁等措施下,中国道路交通领域的减排潜力。

本研究认为,在现有政策情景下,得益于乘用车保有量增长放缓和轻型车领域电动化市场普及率显著提升,中国道路交通排放达峰时间有望提前到2035年,并尽早实现自主减排目标,而本研究结论也早于其他道路交通领域相关预测。尽管如此,实现道路交通领域“净零”排放,特别是“达峰”后进入 1.5℃温控情景的排放快速下降通道,依然困难重重。届时,道路交通领域也将进入减排“深水区”,不仅需要在乘用车领域实现“禁燃”,还要在“难减排(hard-to-decarbonized)”的重型货车领域发力——不仅达到货运结构深度转移、电动或氢燃料电池货车高比例推广,更需要在电网侧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

在减排措施上,单纯依赖电动化无法帮助道路交通领域实现“净零”排放。运输结构转移的减排潜力(“转移”)与车辆电动化的减排潜力(“优化”)相当,是实现中国道路交通行业深度减排的必然选择。此外,在近期,对年行驶里程的有效控制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排放的峰值。在中长期即2030—2050年,随着车辆电动化规模扩大,电网清洁化势必将成为减排的重要发力点。尽管如此,多措并举才是实现1.5℃温控目标的必然选择。

最后,实现中国道路交通深度减排需要尽早采取措施,以应对交通和电力基础设施的“锁定效应”,以及漫长的体制机制改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