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国际案例分析与借鉴
在政策扶持与体制改革的“双重”背景下,2011年,交通运输部启动了“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选取了两批共计37个试点城市,以“以点带面,分步推进”为策略,通过完善公交规划、建设、用地、路权、资金与财税等政策,支持试点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2013年,随即出台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交运发〔2013〕387号),利用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城市提高公交服务水平。随着“公交都市”考核逐渐“指标化、单一化”,公交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在项目推进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然而,作为公交发展的重要导向工具,现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却在项目实施中备受诟病,潜在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对“公交分担率”单一指标量化值的过分强调,以及在指导城市公交发展时存在罔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目标与对策的制定存在盲目性甚至误导等问题。同时,单纯评价指标体系并不能有效评价和引导城市切实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还需要完善评价工作的前端(如评价数据采集与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价工作的后端(如激励问责机制)。所以,提供一套科学的公交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实现精细化项目管理、成功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步骤。
本报告深入研究了8个国家(哥伦比亚、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墨西哥、新西兰、美国)的中央公交发展资助项目和8个国际城市(哥本哈根、伦敦、洛杉矶、纽约、西雅图、新加坡、首尔和温哥华)的公交发展规划,通过归纳、对比指出目前 “公交都市”项目指标体系在评价对象、指标体系完整性和发展指导性方面的缺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首先,“公交都市”项目指标体系应进一步明确项目目标与边界,跳出目前狭窄的公交运营水平评估,转向对于城市公交水平的全方面评估。其次,在指标设计和选择方面,应当明确评价对象与责任主体、加强指标间的主次关系与全面性,并且增加指标取值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最后,还需要完善数据统计体系与计算方法口径、健全与加强事中评价机制、加强激励问责机制以保证指标体系的成功应用。